閱讀數: 176
愛民的具體表現 |👉《群書治要360》第二冊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繼續來學習《群書治要360》第二冊,第四單元「為政」,八、「愛民」。
故古之君人者,甚憯怛於民也。
國有飢者,食不重味;民有寒者,而冬不被裘。
歲豐穀登,乃始懸鐘鼓陳干戚,君臣上下同心而樂之,國無哀人。】
這一條出自於卷四十一,《淮南子》。
『憯怛』是憂傷的意思,悲痛、憂傷、愁苦。『重味』就是兩種以上的菜餚。『被』就是穿著。『登』是成熟的意思,指豐收,五穀豐登。『干戚』就是盾與斧,古代兩種兵器,做為表演的舞具。
這一條講,「古時候為人君者」,做一個人君,「真正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悲傷」。國中,國家當中有挨餓的人民,還有人民吃不飽,「君主吃飯時就不要第二道菜」,想到人民沒得吃,自己就不吃第二道菜。「民眾當中有受凍的」,穿不暖的,「君主冬天就不穿裘衣」,不穿這些皮衣,想到人民還有人穿不暖,自己也不忍穿得很暖,不忍心,想到人民了。君主「只有年終五穀豐登、百姓富足的時候,才開始懸掛起鐘鼓,陳列起干戚」,人民大家個個豐衣足食了,才有心情掛這個鐘鼓,陳列干戚這些舞具(跳舞的器具),「君臣官民同心歡樂,國內沒有悲哀的人」。這是古聖先王他們愛民的一個存心具體表現。
好,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