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學習分享 05 成德法師

Play Video about 55-237

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》學習分享  成德法師主講  (第五集)  2019/12/25  中國  檔名:55-237-0005

【點播更多集數】

諸位家人,大家早上吉祥。阿彌陀佛!

  我們昨天談到整個修學我們要立志。昨天提到古人留的一句話,「士先器識,而後文藝」,我們看到這個器,心量。《勸發菩提心文》裡面講到的:「眾生界盡,我願方盡;菩提道成,我願方成。如是發心,名之為大。」這個就是器量,代表在修學上、在弘法上,他的動力就是但願眾生得離苦,不為己身求安樂,這是他的動力。所以老法師他九十三歲也在給我們表法,還在聯合國、在國際間不辭勞苦。所以我們真看懂了,我們應該「當孝於佛,常念師恩」。老人家都這麼勞苦了,我們還不願意承擔,那情何以堪?

  我們要時時勘驗自己的存心。我們說「不忘初心,承擔使命」,這個初心容不容易保持?昨天有跟大家提到《了凡四訓》的一段話。老法師曾經說,他學佛得到《了凡四訓》很大的利益,他老人家拿到這本書看了很多遍。所以有建議我們初學,《了凡四訓》要看幾遍?

  學生:三百遍。

  成德法師:好,這個遍數我們暫且不提。請問為什麼要讓我們讀《了凡四訓》?明理,裡面很多理講得很透。我們要真的讀了,最少讀個一百遍,才知道為什麼老法師讓我們讀這部書。首先我們要知道立命,怎麼改變命運。不知道怎麼改變命運,不要說利益眾生。人生都是酬業而來,俗話講「萬般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。大家有沒有一種感受,好像遇到一些情境了,自己都做不了主,被業力牽著走,有沒有?比方說明明不要生氣,還是生氣了。而且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扭轉不得。了凡先生也是熟讀經書的人,他轉動沒有?該考第幾名還考第幾名。

  假如請教大家,了凡先生怎麼改造命運的?行善積德,還有更重要的一點,老實、聽話、改過。「未論行善」。

  學生:先須改過。

  成德法師:可是他是怎麼看到自己過的?你看雲谷禪師也是個很高明的老師,他問了凡先生:「汝自揣應得科第否?應生子否?」接著寫什麼?「余追省良久」,從這裡開始改變命運的。假如雲谷禪師說:「你就是脾氣大,你就是愛喝酒。」了凡先生:「嗯嗯,要你管,要你管。」你看,雲谷禪師夠不夠柔軟、夠不夠善巧?內行人看門道,《了凡四訓》你得看懂,大手筆,大卡司,不要只是會看好萊塢電影。《了凡四訓》裡面的教誨你真看懂,放在心上,你處事待人接物不會有煩惱,裡面都教了。你們不相信,我再講一段。「昔舜在雷澤」,這段大家有沒有印象?

  學生:有。

  成德法師:那個地方都在爭,你看了凡先生神交舜王,「惻然哀之」。舜王看到老百姓在爭,他的心什麼感受?憐憫眾生的墮落。有沒有指責?沒有。「往而漁焉」,這叫四攝法同事,跟他們一起做,看到別人讓了,讚歎這個人,自己帶頭去讓。做了多久?一年,整個風氣都相讓了。所以也是提醒我們,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是什麼?自己帶動。然後接著你看,了凡先生畫龍點睛,「以舜之明哲,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?」舜王智慧高不高?辯才好不好?他可不可以用講的?他為什麼不講?留給後世幾千年後的子孫領悟學習。請問大家,到我們這個時代,靠講有沒有力量?反效果都有可能,因為一講,人家馬上看你做到沒有,反而後面人家還覺得你都只會講而已,力量都沒了。

  「乃不以言教,而以身轉之,此良工苦心也。」了凡先生把舜王的心法都領會了,有沒有?而且他不藏私,還供養給我們。接著是他的智慧,他以一個舜王的事例,洞察在末法時期如何處世待人。所以他說:「吾輩處末世」,這個末是什麼?末法時期,「勿以己之長而蓋人,勿以己之善而形人,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。」所以末法時期你不能有想要去教育別人,你有那個高下見一出來,一般人不能接受。

  所以為什麼師父說,李老告訴他,「你們這一代是跪著把佛法送出去」,我們還能以己之長蓋人、己之善形人?他說那你就去做吧,不干我的事。我們已經商量過取得共識了,到我們這一代趴著,那趴著怎麼會以己之長蓋人、己之善形人、己之多能困人?「收斂才智,若無若虛」,還不止,「見人過失,且涵容而掩覆之」,更不可能去張揚別人的錯,「一則令其可改」,這是厚道,「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」。人其實都很敏感的,他知道你知道,你又不講他,他就瞪著你,時時盯著你看。你不好,他不講,「見人有微長可取,小善可錄,翻然捨己而從之」。就是人家有過我們不講,對方也知道;人家有好馬上讚歎他,他感受到你對人是恭敬的,對他是為他好的,都不揚他的惡的,善你還讚歎他。所以普賢行只有讚歎,沒有毀謗,這是性德。我們用真性處事,自然能把別人的性德給喚醒。「且為豔稱而廣述之」。那你說這一段是不是教給我們在末法時期處事待人接物?

  請問大家,我們現在處事待人接物容不容易?不容易。聽話之後容不容易?聽《了凡四訓》這一段,講得容易,對對。說難不難,說容易也不容易,還是在我們的心態上。

  所以我們剛剛講《了凡四訓》,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反省自己,而反省當中最重要的,擴寬自己的心量。最嚴重的煩惱是什麼?感情的污染最嚴重的,自私自利。自私自利不只不能改造命運,還會造很多新的業,這一輩子結束,鐵定到三惡道報到,不要說改變命運。

  為什麼我們強調學貴立志,你志立得高遠,就像衛仲達的故事,「君之一念,已在萬民」。這個故事我們聽過了,我們用上沒有?有沒有用上?每天迴向,迴向的本質是什麼?擴寬心量。可是你得真幹,真心去做,不然做到最後迴向都是嘴巴流過: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。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。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」。你要隨文入觀,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。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」。然後「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」。我們每天念這句,念得跟我們的心相不相應?一相應,跟阿彌陀佛是相應的,阿彌陀佛是一切皆成佛。

  善導大師指導我們修行有一句很重要的話,「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」。所以這個一切,念一句迴向文,都是要真實心中念;你跟人家打一個招呼,要從真實心中作;今天你聆聽人家講話,那個聆聽都是真實心中去聽、去學。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非道也。」接下來有沒有想到哪一句話?「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法,是名魔業。」《華嚴經》這句話用得比較重,《中庸》用得比較含蓄,「可離非道也」;用《勸發菩提心文》,可離即魔業,你一離了,「須臾背念佛之心,剎那即結業之所」。所以克念作聖是我們要下的真功夫。

  這個立志要從真實心去做,但我們對自己的心念看得很清楚嗎?老子說:自知者明,知人者智。要真正了解自己,《了凡四訓》就是一個很好的教材,它從十六個角度讓我們看我們是真善還是假善。「利人者公,公則為真;利己者私,私則為假。又根心者真,襲跡者假。又無為而為者真,有為而為者假。」包含那一句「惟從心源隱微處,默默洗滌」。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,我們的發心有一毫憤世之心,則為曲。其實用的這些詞,都是我們中國的文化,都很含蓄。但是像李老師講課當中講禮當中很重要的一句話,「差若毫釐,謬以千里」。所以當那一毫出現的時候會怎麼發展?不知不覺會偏掉。

  《論語》當中為什麼說「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。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」。所以這句話提醒我們,恨從哪裡來的?惡從哪裡來的?沒有愛會不會有恨?那不是愛之欲其生?可是可能對方不順己意了,那個愛變成什麼?變成討厭、變成恨了。所以這個愛本身是什麼?欲,控制的念頭。所以老法師一直說要放下控制的念頭。我們去愛一個人,我們會產生情緒煩惱,那這個愛還純嗎?那它到底夾雜什麼?欲。所以師父說誰有真感情?佛菩薩有真感情。真感情是慈悲,他沒有條件,更不會有欲。所以這個經文對我們都是很好的觀照,我們都會覺得自己,我也無所求,我要盡心盡力來弘法。但是我們在這條路上,我們會出現情緒,一定我們有求,對哪個人有求、對哪件事有求,不見得是無求的心去做的。所以要善觀己心,不然《論語》為什麼要這樣提醒我們?我們那個好惡的心是容易起來的。

  所以之前有跟大家提過,歷史當中所發生的事情,很可能我們在團體當中都會發生。之前跟大家舉的黨爭,有沒有?你看突然他掌握權力了就怎麼樣?就要打壓對方。范仲淹先生他們修養都非常好,所以當他被人家壓,他不抱怨。等到他在位了,就有人去告訴他:「你應該處置那些人。」范公他們都是表達,「我當時候都是為公,對事不對人」。他們不會去秋後算帳,他心上沒有這些東西。純是濟人之心則為端,都是幫助這個世界,絕對沒有說要去媚世、去討好任何一個人。

  黃念祖老居士他有一段開示,這個對我們觀照自己的發心很好的教誨。這是老人家有一個點滴開示,題目是「立於不敗之地」。有一個年輕的學生問黃老:「為什麼一句佛號功德那麼大,自己念佛反而比別人倒霉?」

  請問大家,這個問題假如是自己問的呢?當下可不可以觀觀自己的心?一句佛號功德那麼大,我自己念佛為什麼比別人倒霉?你看問這個問題的語氣已經把責任要推到哪去了?

  學生:佛菩薩。

  成德法師:佛號、佛法。佛法已經三千年了,有問題不可能傳那麼久,所以不會是佛法、佛菩薩有問題,是我們有問題。所以佛法不誤人,但看自己如何用功。

  黃念祖老居士年輕的時候,他也遇到境界考驗,當時候他也看到有很多名氣很大的人,怎麼他的名聞利養沒有輸給世間的人?黃老就產生覺得佛法有用嗎?又遇到當時候蔡元培先生提倡用美育取代宗教,黃老接觸佛法的緣就淡了,他本來從小學佛的。當然,其實這個也在給我們示現。結果後來是因為好像是大三的時候,剛考完試沒有事做,就翻了一本《金剛經》的註解,就覺得一陣一陣的清涼,就體會到佛法沒有誤人,是我們沒有依教奉行造成的。

  結果您看,黃老聽他這麼問,黃老說:「不能只求個人名利」。因為他說,我怎麼比別人倒霉?所以黃老提醒他,「你不能只求個人名利,太渺小了。古人有一天不遇到倒霉事就痛哭。」這句話大家聽過沒有?這句要再跟大家交流一下。

  黃老再另外有一段話,他說:「凡是種種困擾不如意來了都是佛的加持,而種種如意之事都是魔的引誘。不管事情是怎麼樣,起碼得這麼看。古人有人幾天沒遇到倒霉的事就要哭,悲痛,為什麼佛不加持我了?」黃老這個給我們心理建設,是吧?接著黃老現身說法:「我那時一天中受的罪,分在一生中去受也夠受了」,一天的罪分到一生也夠受的了,「而且這樣的罪是受了幾年」。接著黃老講一句話,這些都是入境界的人,每一句話不可以輕易放過去。黃老說什麼?「不如此不得成就嘛!」這一生要了脫生死作佛,是要了結無始劫以來的業障,輪迴業,哪有這麼大的事業輕輕鬆鬆過關?所以黃老說他在文革那個時候受的罪,加在八個人身上,八個人都得死。我當時候聽這個很震撼,這些大修行人是不妄語的。黃老又說,「總要經歷一些考驗,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」。

  我講到這裡好像氣氛比較沉重,應該聽完這段話以後,遇到考驗,「佛加持我了」。這段話不是黃老這麼講而已,我們待會引一句蕅益大師的教誨,跟這個完全相應。當然講到這裡,黃老說「不如此不得成就嘛!」接著他老人家說,「不能被眼前這些所牽引」,不能被眼前這些境界,倒霉事來了,就被這個倒霉事影響自己的情緒,然後就很鬱悶,不能被它牽著走。所以我們進門那一段話,也是蕅益大師說的: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」,我們心一起,就被這個事情給牽著走了。所以接著蕅益大師說:「智人除心不除境,愚人除境不除心。」等於是我們的慣性就覺得,現在這個人我覺得障礙我,這件事障礙我,怎麼辦?把這個人請走我就解脫了,把這件事拿走我就解脫了。世間人是這麼想的,是吧?我再換一個領導,我問題就解決了。真的換了,解決了沒有?沒有。因為境界是怎麼來的?自己的心變的,心沒有轉變,怎麼可能換個人問題就解決了?

  所以黃老說到,不要被這些所牽引,「但能轉物,則即是如來」。佛法的修行,用《楞嚴經》的一句話,就是心能轉物,則同如來。面對一切境界,我們不被它轉,我們的心都是對的。我們不被它轉,接著是什麼?境界就被我們轉了,就是心能轉物,則同如來。

  所以你看他老人家又講說,「不是說讓你把個大的東西搬走」,就是你覺得這個石頭阻礙你了,搬走就解決了,不是這個概念,是我們的心怎麼對待一切境界,這個才是修行的重點。所以「不見一法離心別有」,這就是我們心態的對待,境界沒有問題,是我的心有問題。依報隨著正報轉,就回到根本,調自己的心,不是去調境界,也不是跟境界對立,也不是去要求,也不是去控制。

  所以我們入門那一句話:智人除心不除境,心既除矣,境豈實有?達境本空,就能素位而行。因為你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,就從自己的心改起去做,你不會去強求、不會去攀緣,慢慢你的心轉了,境界就跟著轉了。

  這個是我們怎麼對待的問題,所以從此刻開始,我們遇到一些倒霉事,馬上轉成佛加持我了,那就事事是好事,沒有壞事。蕅益大師說到:「種種惡逆境界,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。」這個是對待逆境的心境。接著祖師說:「名利、聲色、飲食、衣服、讚譽、供養,種種順情境界,盡情看作毒藥毒箭。」不然逆境磨鍊人,順境淘汰人,因為順境用俗話講,溫水煮青蛙,太順了,慢慢慢慢警覺性就不見了。所以面對這些世間的享受,要看作什麼?毒藥毒箭,警覺性要很高。當然大家聽完這段話,明天有一個人讚歎你,你說:「你不要給我射毒箭。」大家領會那個義理。

  《論語》說的:「巽與之言,能無說乎?繹之為貴。」別人對我們的讚歎,那是給我們的鼓勵,我們體會人家的這分善心,但是我們誠惶誠恐。「聞譽恐,聞過欣」,我們的心境是一種戰兢惕厲,來感謝人家的肯定,但是我們鞭策自己,自己沒有那麼好,還得繼續努力。

  所以黃老在這一段說,「不能只求個人名利,太渺小,古人有一天不遇到倒霉事就痛哭,想想今人和古人差多少?年輕人又說」,你看這個年輕人又說,「考得好受人尊敬」。他可能是雙子座的,他的思考是跳躍的。他本來是問說:「佛號功德那麼大,我怎麼念佛反而比別人倒霉?」你看黃老馬上點他的心,你的心不能只是求個人名利,太渺小了,是吧?這個人可厲害了,黃老點他你的心都只求你自己而已,他還不甘示弱,「對,可是我考得好人家尊重我」。這就是名利,不過他也有可愛的地方,他不藏著,想什麼,啪就出來了,很直率,心裡想什麼就講什麼,考得好受人尊敬。黃老怎麼回答?「是尊敬你的分數」,不是尊敬你,尊敬你的分,「這樣的尊敬給我我都不要」。

  這個年輕人。我們聽每一個故事,受用在哪?回光返照。你說,那是那個年輕人。這個年輕人跟我們在同一個時代成長,他有的我們有沒有?他在提醒我們,請問我們從小到大讀書的動力是什麼?分數高,人家尊重。我們不知不覺那個動力都是名利;甚至是什麼?好勝;甚至是什麼?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。請問我們現在在弘揚文化,我們的動力是什麼?假如是為眾生,這個動力在過程當中會不會氣餒?會不會情緒起伏很大?不會。為什麼會起伏?患得患失。而且一得到了又怕失去,那是控制。有一個機會可以服務大眾,抓得緊緊的。請問,有一個比我們能力高的人,我們可不可以馬上請佛住世?馬上推薦他?這不容易,馬上瑜亮情節就來了,「既生瑜,何生亮?」嫉妒心一起來,可能人才我們會毀謗、會排斥他。

  又有一句話講:「女為悅己者容。」諸位女同胞,妳們聽過這句話沒有?這句話對我們修行是不是一個提醒?就代表努力的動力在哪?另一半肯定我,是吧?老法師肯定我,誰誰誰肯定我,這才是動力。沒有肯定了,花就謝掉了。佛門有句話講得重要: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。」

  所以這個年輕人也很直接,黃老告訴他,你要冷靜,那是尊重你的分,這樣的尊重給我我也不要。接著黃老這段開示非常好,「德、才、學、識、量」,德才學識量,心量的量,「你的量太小」,心量太小,「你的動力就是要比人家強,這個動力不行,它能使你全垮下來」,那個好勝求不到就垮了。所以我們那個因地錯了,到時候求不得,就垮下來了。「要換一個新的動力,才能立於不敗之地」,這句話重要,我們要換一個新的動力,就會立於不敗了。「你已經有一個飛躍,由低能到高能」,這句話黃老也很有人情味,提醒他之外,不忘肯定他一下,你有求高分,你已經有一個飛躍,要從低能到高的能力,「下面就要由低的德、低的才、低的學、低的識、低的量到高德、高才、高學、高識、高量,完全能夠做到」,其實就是提升我們服務大眾的能力。不能只是說我很發心,發心就好了。發心具體表現在哪?表現在我們不斷提升自己服務人的能力,不然真正讓我們接任務,到時候會變成成事不足,敗事有餘。

  所以為什麼李老師帶著研究院同仁深入家文化的理念去做?這不就是要提升自己的高德、高才、高學、高識、高的量。目標是什麼?真正把老人家的智慧理念落實,讓世人很有信心,肯來效法,這不就是供養到一切的有心的團體了嗎?這個就是一個動力。有這樣的動力去利益眾生,所做的都是功德,何況還加上一個念佛,那就正助雙修,一定能有成就。

  黃老這段話對我們發心也是一種檢驗,讓我們提醒觀照我們的心念。

  再來,這個發心可不能有條件的。曾經在廬江的時候,成德有問同仁,說「老法師不做了,你們做不做?」做。其實問這個的用意是什麼?做這件事義所當為。義是什麼?應該的,不是配一個條件,誰做了我才做。其實我們講出來一句話,誰做了我才做,就是我們的性格、習氣。性格裡面有什麼?依賴。真心一法不立,有個依賴,真心能不能現前?所以阿難為什麼不能證阿羅漢?因為他說我的堂哥是佛陀。結果佛一滅度掉,他這個依賴的緣沒有了,他就精進了,就證阿羅漢果了。所以孟子說:「待文王而後興者,凡民也」,要等待有文王這樣的人帶頭才肯做,這是一般的人。「若夫豪傑之士,雖無文王猶興。」

  昨天問大家一個問題,我們冷靜看這個時代,從個人的身心到整個家、國、天下,哪一個表法對這個時代很重要?那我們說表法的意思就是還沒有人表,我們看清楚了,我們願不願意去表這個法?比方我們譚同學,他這個八段錦,對不起,我說怎麼大家都沒反應,原來是我念錯了,所以根本不是。是我自己的問題。他很認真教大家八段錦,大家假如回去之後,到這一生結束,每一天都沒有間斷,可不可以表一個法?八段錦真的很好,可是你要真做,拉弓就是真拉弓,雙手托天真托天,那個觀想,做下來會流不少汗,效果挺好的。成德講這個就是說,你真的把我們傳統的鍛鍊,從今天開始練到往生西方,你就能表健康的法。這些都要有人表法。

  現在英國漢學院有一位康老師,他練了五十多年的太極拳,所以我們現在同學們都練太極拳,還有練太極棍。那個溫馨晚宴還耍太極棍,外國人看了都覺得很好,都想學這個。這是個表法,要有志氣去承擔。

  今天下午會跟大家交流一個小時,漢學院介紹。所以問大家第一個問題,你為什麼要讀漢學院?請問這個問題跟立志有沒有關?跟表這個時代的法有沒有關?對。我們其實都共同發了一個願,「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。

  立志我們先談到這裡,接下來學習內容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聖賢教育、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、三福六和、三學六度、普賢十願。這個學習內容,我要請教大家一個問題,師父強調很多東西不能變,我們就處在一個隨時強調要變的時代,有沒有?創新。可是創新的本質是什麼?不然創到最後,你創了一個殺人遊戲,最後很多人、很多小孩在那個虛擬實踐,去殺人都有可能。那你這個創新會毒害多少年輕人?這種創新好嗎?不好。大家有沒有思考過哪一些東西不能變?很多的災難都是因為變了這個不能變的東西。

  所以四大天王的表法很重要,西方廣目天王,你可以多看,你看了那麼多,不要看成眼花繚亂,龍是變,另外一隻手拿著什麼?珠,不變。大家冷靜去看,現在為什麼各行各業都亂?因為它把不變的道忽略了。各個行業的道就是義,就是以服務為目的,這個一失掉了,請問現在以什麼為目的?Money,人民幣。以人民幣了,他就活在痛苦當中。他以服務為目的。成德記得小時候,一聽到豆花,就是豆花,有人賣豆花的遠遠就喊著,我們一聽,砰砰砰砰砰,趕快從樓上跑到樓下來要買豆花。然後就看著這個老先生一勺一勺這樣,還沒吃,香不香?他那個都是手工的,很純,然後倒下去那個糖水,還放了那個做得很扎實的紅豆。我們趕快吃,他在旁邊看著我們在那笑。他為什麼笑?他是笑說終於讓我賺到money了嗎?不是的,他那種笑就是他那麼努力付出,孩子吃得這麼歡喜,他覺得挺高興的,這個就是本質。

  我們現在看不管哪一個行業,做那個行業臉都臭臭的,然後他最高興是哪一天?領薪水那一天。他每天都在怎麼還沒禮拜六、怎麼還沒禮拜六?禮拜六放假。他在工作當中是什麼?沒辦法,我為了錢,痛苦的,他失去本質了。以前的人做哪一個行業,他都享受在他服務人的價值。所以人假如不回到這個不變的根本,怎麼努力人生都是痛苦的。所以為什麼科學家說二三歲的孩子一天笑一百八十次,成年一天笑七次,他已經走錯路了,他把欲望當作快樂,其實是助人為樂,為善最樂,服務人是最快樂的。就像我們扎根班這些家長、工作同仁,他們辛不辛苦?你們看他們有沒有臭著一張臉給你們看?他們服務他們也覺得很有意義,尤其也都上了一點年紀了。想當年十六年前,成德在台上跟大家交流《弟子規》,望下去都比我大;現在一眨眼,不只比我小,小我一輩,才知道時光飛逝,石火電光,人生太短了,得要警覺念佛得力了沒有,無常一來能不能往生,這個重要。

  所以回到這個本質是快樂的。老法師說,我們古人哪有說退休的,現在的人巴不得趕快到,我都快撐不住了,什麼時候五十五歲,什麼時候六十歲。所以大家想一想,人生的問題難道是社會福利可以解決的嗎?所以聽到師父說不能變,我們有沒有去思惟過哪些東西不能變?Hello,道。還有沒有?好,還有沒有?更具體,真心。還有沒有?你們太輕鬆了。所以都對師父講的法沒有好好去體會、去思惟。這樣好了,還有做一個籤?我給大家做一個實驗,比方說我現在抽到誰,明天我的課就讓他講,我告訴你,他今天回去……

  所以從海口成德跟大家一起交流,我們點播率最高的一句話,「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」。所以成德踏上了祖國大地,在海口一踏上去,接任務,第一場課對三百個小學老師講課。你說我從那一刻開始還悠哉悠哉嗎?馬上有任務了,所以從那一刻開始,聽每個人講哪句話都是《弟子規》,看哪個人哪個動作,《弟子規》,什麼都是《弟子規》。我看到馬路當中有一個人在咬甘蔗,拉著她的孩子,《弟子規》。為什麼?因為這個媽媽帶著這個孩子在那咬甘蔗,他媽媽「噗」吐左邊,她兒子「噗」吐右邊,一條風景線就出來了。我說這個叫上行下效,《弟子規》。你們要不要做一次實驗,抽完這個人,整個半天統統都是《勸發菩提心文》。所以現在要走弘法利生的路,沒有承擔責任,沒有鍛鍊,你聽每句經文,嗯嗯嗯,沒啥感覺;責任一給你壓下來,每句話都很有味道。

  所以成德就去觀察,什麼是不能變的?為什麼現在世界這麼亂?第一個,教育的內容不能變,教育的宗旨不能變。讀書志在聖賢,可以變嗎?變了,讀書志在分數,這個分數一直延伸,延伸到什麼?賺錢,哪一個行業最好找工作、賺最多錢,偏了。目標偏了,學的內容也偏了。所以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到現在,將近兩千年沒有改過教學的方法跟內容。一變,亂象就出來了,教不出人才了。什麼不能變?經典裡的話都不能變。

  「教之道,貴以專。」結果現在一天教幾科?數學、語文、自然,有時候三科,有時候還一天五科的都有。所以老法師在那裡感嘆,你不能一天教那麼多不同的內容,教亂了,把孩子的頭腦教成漿糊了。老法師說教成漿糊,你不能說教成漿糊,老人家的威望在那裡,懇切的說,可是我們還年輕,底下很多教育界的長輩還大你一輩,你說教成漿糊。所以善體會,你說複講,我複講,複講你還要洞察到我們的身分、我們的年齡種種妥不妥當。所以講課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

  成德在教育界就去感受教育不能變,其實政治界也不能變。政治取人才標準是什麼?孝廉。不要說政治界,各行各業你要起用人才的標準是什麼?孝廉。孝就有做人的根本,廉就有做事的根本。可是請問大家,現在各行各業找人才,第一個標準是什麼?學歷,偏了。所以現在流動率這麼高,每一個企業主管也不輕鬆,頭很大,尤其什麼時候?年關,明年到底會來多少員工?頭很大,留不住人。所以聽說也有企業說,某某知名大學學生不用,他可能是用了一些,覺得做起事來做人做事不懂,只有一個學歷而已。其實人做人做事不懂,還有個高學歷,就更難回頭了,他屈不下來了。

  講到這裡,有沒有學長想到什麼不能變的?安貧樂道不能變。很多人有一個論點,當老師他也很有錢,人家就會很羨慕,人家也來當。有沒有道理?你現在沒有錢,他瞧不起你,所以你要先有錢起來。讀書人就是要表什麼法?書中自有顏如玉,書中自有黃金屋。他就是要讓人家感覺到道比世間的這種享樂還要什麼?還濃,世味哪有法味濃。所以讀書人,為什麼古代兩種人最受人尊重?有道理,他們不求世間的財富、欲望的享受,他們傳道,他們救死扶傷,所以老師跟醫生最受尊重。其實讀書人就是考上了他是官員,做君親師;考不上,教書,都受人尊重。所以大家要這些不變的,不然走這條路很多因緣、說法會岔到其他的路上去。

  所以傳統文化是道義,一定不離這個本質。所以很多人就說,那傳統文化可不可以辭退員工?傳統文化可不可以辭退員工?可不可以?可以,看你用什麼心。你這個辭退,他馬上懂得反省了,不會因循苟且。你說只要你改變什麼,這個門隨時為你開。你是透過這個機會在提醒他,就是義,又不是利。很多人又很敏感,沒拿錢的叫義工,太著相了。什麼叫義工?為了道義做就是義工。你說他有拿錢,他拿錢是因為他的家庭有需要,你要讓他沒有後顧之憂,所以是你這個單位的道義照顧他,他為了承傳正法的道義來這裡工作,他是義。你讓他沒有後顧之憂,給他一個薪水,也是義,又不是講利害。重實質,不能只看到表面,有拿錢了就不是義工,沒拿錢的才是義工。那這種說法也很容易讓沒拿錢的人怎麼樣?我沒拿錢。那麻煩了,本來是要去修往生西方的西方財,一下我沒拿錢,全部錢燒掉了,報掉了。

  再來,家庭裡面,「外內位正,和而有別」,能不能變?大家思考一下,我就不說了。還有成德的觀察,這個沒有標準答案,去觀察,我們剛好有機會一點出來,人家印象就深了。男人是天,女人是地。結果現在地也要去做天的工作了,那小孩變成什麼?沒有地了,變成兩片天,所以這個小孩很糾結,還得要察言觀色,我現在到哪一片天比較好?結果沒有立錐之地。沒有得到母親充分的愛,他有沒有安全感?所以現在要找到有安全感的人容不容易?現在要找到不缺愛的人容不容易?所以古人有高度智慧,通達人性,很多東西不能隨便變。

  再來還有一個,最近成德觀察的,請問各行各業的人才去念大學,可不可以培養出來?所以成德念師範學院的時候,我們老師問我們一個問題,我們這個老師非常好,很有愛心,他說現在的電腦可以記的東西比一個老師多不知道多多少,那請問電腦可不可以取代老師?其實大家冷靜去看,各行各業的真正人才都不是讀了哪一所專業科系出來的,是什麼?手把手帶出來的。這個能不能變?因為每個行業都是心法、都是道,這個怎麼傳?所以大家看「醫道」,請問柳義泰是怎麼傳心法給許浚的?他最後怎麼樣?他的身體都奉獻出來了,這是不是給他的學生最好的一課?心法,只為了病人離苦,自己的生命都可以奉獻出來。其實應該還可以再剪一段,我再想一想,我覺得有好幾段很重要。其中有一段是許浚第一次跟著柳義泰出去就診,結果一個病人背上的膿瘡很嚴重,都發臭了。結果他一進去,那個許浚都臭得掩住鼻子,突然看到他的老師直接用嘴巴就去把那個病人的膿吸出來,對他非常的震撼。所以他的老師告訴他,要當一個什麼?心醫。感應不可思議,我們假如真發願要承傳文化,會有真正好的因緣手把手把我們帶起來。

  這是剛剛跟大家聊到學習的內容不能變,包含學習的次第: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這是解,篤行是行。其實說了那麼多,都離不開信、解、行、證。信幫助解,你有信心不動搖,你才願意去深入經典,深入善知識講的這些教誨,解、行、證。我們都知道佛菩薩是同體大悲,大家相不相信?那你體會到佛菩薩的同體大悲了沒有?請問體會到的人會不會覺得孤獨?我們在修學路上會不會覺得孤獨?那到底體會到沒有?有。深不深?所以這個信解行證,證是體證,體證也有深淺。而且善於去觀察的人,你會有很多的領悟。

  你看老法師一生,他不攀緣的,他不強求的,結果你看他最後上了聯合國。他真的證明他的一生是什麼?佛菩薩安排,自己不操心。我們觀察有很深的體會了,會不會用在自己身上?還操不操心?你體會愈深愈不操心。很多路不是你一定要自己走過,然後撞了一下,真痛。我也遇過一些年輕人,他都跟我談說,人生總是要去體會過酸甜苦辣,他印象才會深。有沒有道理?好像有點道理。問題是你有把握嘗完以後還回得來嗎?你有把握嗎?再來,請問你就是這一生才開始嘗嗎?你以前嘗過沒有?

  有一次有三五個長輩,那時候我才三十多歲,他們已經五六十歲了,他們就跟我說:「你沒有結婚,怎麼我們夫妻的事你都知道?」他有這個疑問。成德就跟他說:「我這輩子沒有結婚,上輩子有結過。」再來很重要的,我有觀察我的父母、觀察長輩。那是我們去觀察的,你就會有所領會。所以是不是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下去才懂?不一定。所以「一心觀禮」,你看用了哪兩個字?觀,觀察、觀照。會觀察師父,你會少走很多彎路,這也是師父最希望看到的。為什麼要發給身邊一些發願的弟子《九十年譜》?就是希望我們不要走他的彎路。

  成德觀察過,佛菩薩對任何一個人,甚至任何一個地區,都是同體大悲、仁至義盡。可是為什麼還是有可憐人?為什麼還是這個地區災難那麼嚴重?因為沒有聽話。所以我們在成長過程,我們遇到一個很大的危難,父母也知道,可是我們不聽,他們只能怎麼樣?等待時機。有沒有這個情況?有。所以父母對我們是這樣,善知識、佛菩薩對我們一樣,我們一不聽,沒有辦法。我們什麼時候是不聽?我們常有煩惱的時候就是不聽了。聽,一句話一進來,正念現前,邪念就污染不上了。所以學佛我們假如沒有往人生最高的享受,好像愈來愈少煩惱了,愈來愈少情緒,不是這樣的話,那路不對,應該是愈來愈少才對。所以聽話就有福報,當場就不用受這些輪迴苦了。所以真的佛菩薩是同體大悲,我們要堅定的相信這個真相,隨時提起佛菩薩的教誨,就不用再遭難了。

  再來是學習的方法,其實也是跟大家一直在交流的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;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走的是開悟的路、開智慧的路。

  接下來是學習的觀念和心態,我們跟大家交流第一點,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,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。而我們隨順佛菩薩的教誨,經典就是佛言,戒律就是佛行,禪是佛心。這三個也是什麼?一個。心跟言是二嗎?心跟行是二嗎?不是。所以大家不要誤會,那我就跟著佛經,好像是佛牽著我的鼻子走,不是的,佛經都是我們本有的性德,所以我們依照經典去做,就是隨順我們自己的性德。這個隨順佛菩薩,其實也是隨順自己的真心,其實也就是不要再糟蹋自己了。

  第二點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這一點也不容易。老實,守三個條件。我們這個時代不守,真的要走開悟的路,不容易。只能聽一個老師講,我們依止的是老法師教誨,我們也有很多同學他們依止上師、依止善知識。老法師也教導我們,你對誰百分之百的信任,你可以依止他。可是前提是什麼?他是明師。你說我百分之百信任他,但是你沒有判斷他是不是明師,那是搞情執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說:「從明師受戒。」不是有名的名,是明白的明,代表他修行已經是什麼?過來人。

  第一次跟大家交流的時候,成德講了一段,老法師一九九九年七十三歲的時候講了一段話,他老人家說:「我隨時都可以走」。憑什麼?世出世間法都放下了。當然,重點在放下是功夫。那我們要思惟一個問題,老人家七十三歲就生死自在了,請問他目前還留在世間多久了?二十年。一個生死自在的人繼續留在這個世間,做什麼?佛菩薩讓他留下來度眾生,所以他所做的事都是這個時代最根本、最重要的事。我們很有福報,第一個,你聽他老人家現在給你開示,是已經二十年前就生死自在的還在跟你講經說法。那每一句你要不要當寶貝?那裡面又加了他二十年在這個世間的閱歷、鍛鍊,洞察這個時代的問題。所以聽他教誨是福報,再加上什麼?跟著他一起做弘法利生的事。老人家有大智慧,他看得很遠,他知道做哪些事是最急的、最根本的、影響最長遠的,跟著他老人家做都是積累很大的功德,這是福報。

  所以像我們有同學他們的上師二十多年前就見過老人家了,一九九幾年就見過了,他們的上師就深深感覺到老人家一心一意,真心實意為了正法久住。然後因為他們弘法一路過來,知道在這個時代弘法太難了,所以當看到老法師辦漢學院,他就極盡全力讓弟子們一定要來響應這麼難得的弘揚漢學的因緣。所以他們的上師不簡單,看得懂老法師在做什麼,也表演什麼?僧讚僧。這是重要的表演,「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讚僧」。

  剛好有機會跟他們的上師溝通,可以感覺到,他們的上師看這些學生個個也是珠,寶珠,「如珠被濯,懸在高幢」,都期望這些年輕人,因為這些年輕的孩子雖然只有二十歲,很多時候他們的因緣,可能讀經都十來年了。在我們這個神州大地上,能有二十歲就讀十年經書的多不多?不多。所以他們的老師、他們的上師竭盡全力要護持他們上弘法利生的路。成德就說:「上師您是主,主伴圓融,這些孩子都是依止您的教誨。」他們上師就講:「到你們那了,你們是主,我能配合什麼,你隨時跟我聯繫。」你看主伴圓融。所以上師也是交代,你們到了漢學院依止老法師的經教,去深入經藏。這個是跟大家講到第一個,老實。

  但成德還有觀察到一個現象,也是我們彼此要高度警覺。我曾經聽一位也跟隨老法師幾十年的,然後他就分享。其實這樣的同修,他的意念裡面,他都覺得我這一生就是依止老法師的經教,可是真正事情出來,他不見得能看到他當下這一念沒有依止老法師的經教。他就說:「來到我面前的緣,我就應該受。」那他是一個主管,主管有用人的權力,結果他起用一個人,人家跟他反應,這樣的人不行。他說「來到我生命中的我都要受」,而且他說「某某人跟我講的」。請問大家,他講的有沒有道理?他用這個主管,這個主管已經出現了,來到我面前我要受,夏蓮居老居士說的,「隨緣順受為忍辱」。有沒有道理?請問,這個說法是不是老法師教的?不一定。

  所以什麼時候我們自己都覺得我都跟著老法師,可是我們所想、我們所說所做不見得,這個得要勘驗自己。而且佛法是圓融的,你不能執一法。只要另一句跟這一句不圓融,這個理解就是錯的。《群書治要》裡面特別強調,用人要什麼?知人善任。你怎麼說來了就要,他已經要讓他做主管,反正他是我生命中該出現的,我就要受。你要受,可以不讓他當主管吧,那個緣是你能夠應對的,你是要跟結善緣、跟他結惡緣、跟他結法緣、跟他結師生緣,還是君臣的緣、還是朋友的緣,都是有緣。你用錯一個人,到時候他又習氣做主,讓那麼多人都生煩惱,最後還對團體產生反感,甚至於對你產生反感,因為是你用的人。那這不就沒智慧了嗎?不圓了。所以佛經是圓的,大家有沒有聽過「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」?有吧?還有另外一句,「為諸庶類,作不請之友」。那請問是去還是不去?這是圓的。大家多去體會,不能自己悟偏了。

  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,謝謝大家。阿彌陀佛!

 

最新消息
彙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