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繼續來學習《群書治要36O》第一冊,第四單元「為政」,六、「禮樂」。
【二二七、道德仁義,非禮不成;教訓正俗,非禮不備;分爭辨訟,非禮不決;君臣上下,父子兄弟,非禮不定;宦學事師,非禮不親;班朝治軍,蒞官行法,非禮威嚴不行;禱祠祭祀,供給鬼神,非禮不誠不莊。】
這一條出自於卷七,《禮記》。
『宦學』,宦是「學習仕宦之學」,就是當官提高行政能力,學是學習詩、書、禮、樂、射等六藝。『班朝』,就是「在朝廷按照職位品級以定位次儀式」。『蒞官』,就是到職、到任,當官的意思,就是我們現在講就職。『禱祠祭祀』,禱是「有所祈禱求的祭祀」,祠就是「酬謝神恩的祭祀」;「祭祀神明、祖先的泛稱」。
這一條講,「仁義道德,不藉助禮在細微曲折之間,體現出的等級秩序以及具體的行為規範」,道德仁義就是成為一個理論,就不能在生活上去體現出來。「欲通過身教和言教來移風易俗,扶正去邪,若不以禮作為根本標準,就不免要顧此失彼,而無法周到完備」,這個是要風俗改善,去掉這些邪知邪見,這些偏差偏邪,不好的風氣,如果沒有用禮來做標準也很難做到周到完備,所以必須要禮才能端正風俗。「分爭曲直,辨訟是非,若不以禮作準繩,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」,如果沒有禮,是非善惡就不清楚了;必須要有禮,是非曲直才能有正確的一個判斷。「君臣、上下、父子、兄弟之間,如果沒有禮就無法定名位」,名位都是依禮來定的,如果沒有禮,父子兄弟這個名稱怎麼去定?就必須依照禮才能定名位。把身分地位定位,定位之後,每一個人才知道自己在什麼身分地位,要盡什麼本分、義務跟責任,這個都必須要禮。「無論是學習從政,還是學習其他東西,不根據禮」,師生之間就不可能使教的人認真、學的人專心而產生親近之情。師生之間要有禮,有禮才有親,才能親近,才有親情;如果沒有禮,師生之間就沒有親情,不親了,所以學習,老師跟學生之間都要定個禮,師生之禮。「朝班的整肅、軍隊的治理、官員的就職、法令的頒行」,沒有透過禮就不能彰顯威嚴。「祈禱酬謝神靈,祭祀供養祖先」,我們一般講祭祖、祭天地鬼神,如果沒有依照禮,沒有禮節也就不能體現誠敬莊嚴。所以我們看,祭祖都有一套的禮節,讓人感受到這種誠敬莊嚴的氣氛。所以禮非常重要,如果沒有禮,世界就亂了。所以有禮則安,無禮則危。所以以上講的各方面,都必須要有禮。
好,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