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用足而下不匱 |《群書治要360》第二冊 第11集

video
play-sharp-fill

上用足而下不匱 |?《群書治要360》第二冊

  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繼續來學習《群書治要360》第二冊,第一單元「君道」,一、「修身」,乙、「勤儉」。

  【十一、古言非典義,學士不以經心;事非田桑,農夫不以亂業;器非時用,工人不以措手;物非世資,商賈不以適市。士思其訓,農思其務,工思其用,賈思其常。是以上用足而下不匱。】

  這一條出自於卷四十九,《傅子》。

  『經心』:是留心,留意的意思。『賈』:賈這個字是指做生意的人,商人。『適』:就是去,往,去那裡做生意,適是去的意思。

  這一條講「古時,言談不符合經典義理的,學士不會留心」,學士就是讀書人,古時候有士民,士、農、工、商,士是第一個,士就是讀書人,讀聖賢書的人。如果言談不符合經典義理,讀書人他就不會留心、留意了,這是真正的讀書人。所以古時候的讀書人講話必須有經典的依據,所謂引經據典,必定要符合經典義理的這些言論,他才會留意。如果不符合經典義理的一些言論,讀書人就不會留心了,不會把它放在心上;符合經典義理的才會留意,放在心裡,這是講古時候的讀書人。跟現在讀書人不一樣了,現在讀書人都沒有依據經典,所以現在的言論可以說非常複雜、非常亂,講的都不符合經典的義理。這個在古時候的讀書人不會留意這些話、這些言論,包括文章。這是講讀書人,真正一個讀書人。「不是耕田養蠶之事,農夫不因之而擾亂本業」,農夫就是務農,跟農業有關的,農夫他才會去重視。如果不是跟農業有關的,他不會去做,不會去做那些事情來擾亂自己的本業,擾亂自己應該做的這些農業。就是跟農業沒有關係的,農夫不會去做。「器具不適宜當時使用的,工人就不動手去做它」,這是做工的工匠,工匠必須用這些器具、工具,工具如果不是當時他要用的,那當然他就不會動手去做它,總之做的跟當時要用上的、需要的,那才會去做,這是講工,工人。「物品不是社會需要的,商人不把它運到市場。」這個也是必定的,我們現在講經商,要看看市場、社會的需要,如果社會、市場不需要,商人他就不會把那些東西運到市場去賣,賣也沒人要。所以必定是當時社會大家需要的,那麼他拿去賣,到市場去賣才有市場,才有人買。所以這是講商人。「士人想著聖賢的訓誨」,士人就是讀書人,心裡總是想著聖賢的教訓、教誨,都不敢離開經典。「農民想著務農」,就是他自己本業,跟自己農業有關係的,總是想這個。「工人想著器物的實用」,他的工具,他現在用得到、用不到,要好用、要實用,總是想這個跟自己行業有相關的。「商人想著經營常用的物品」,做生意的人就想到市場現在的需要,要賣哪些東西,這是商人。「因此,在上者用度充足」,在上面用是足夠了,「百姓的需要也不缺乏」。

  這個就是「勤儉」,也就是不浪費,不去浪費一些跟我們生活上不相干的事情。

  好,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

最新消息
彙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