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同學,大家好!我們繼續來學習《群書治要360》第二冊,第四單元「為政」,六、「教化」。
上聖不務治民事,而務治民心。故曰:「聽訟,吾由人也,必也使無訟乎」;「導之以德,齊之以禮」。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,動思義則無奸邪之心。
夫若此者,非法律之所使也,非威刑之所強也,此乃教化之所致也。
這一條出自於卷四十四,《潛夫論》。
『聽訟』:就是聽理訴訟、審案的意思,法院在審理案件叫做聽訟。『由』:就是如同、好像這個意思。這兩段都是出自於《論語》,孔子講的。『聽訟,吾由人也,必也使無訟乎』,《論語》上講的兩句話。『齊』:是整飭,就是整頓的意思,整頓、治理,整治使它有條理。
這一條是講「教化」,這個小節是教化。
「古代的聖王不致力於管理民眾的事務,而致力於治理人民的內心。」就是重點在治心,治心就是要靠教化了,不是只有管理外面的身,聖王他重點是在教化人民他的內心。他內心他的思想、觀念、見解正確了,外面這些事情他自然所作所為就合理、合法了,你就不用去管民眾外面他做的事務,主要是要治理人心。「所以孔子說:審理案件,我和別人是一樣的」,就是一般的司法官,法院的法官審理案件總是聽聽原告、被告,來判斷審理誰對誰錯、誰是誰非,這個是跟其他的法官是一樣的。孔子說了,「不同的是我希望通過倫理道德的教化使訴訟不再發生」。就是說用教導的,兩方面來訴訟他也是用教導的,讓他們兩方面,原告、被告都接受聖賢的教化,接受倫理道德的教化,做錯的這一方自己有慚愧心,自己改過,對的這一方也原諒他,訴訟就和解了,這就省很多事情了。如果兩方面堅持,或者一方面堅持,那這就很麻煩。像現在法院忙得不得了,加班也忙不完,這是沒有聖賢的教化,人民遇到這些訴訟的事情誰都放不下,造成國家社會浪費資源,讓這個社會也不安定了。如果「用道德來引導百姓,用禮義來整飭百姓」。「人民彼此親愛」,知道人與人要互相相親相愛,「就不會有互相傷害的想法」;「行事想到道義」,想到我這樣做合不合乎道義、合理不合理,不合理的就不敢去做,這樣「就不會有奸詐邪惡的念頭」,這個念頭就沒有了。「像這種狀況,不是法律所支配的,也不是嚴刑所強迫的」,也不是刑罰能夠強迫他人民這樣做,人民懂得道義,他不會有奸詐邪惡的念頭,這不是法律所支配,也不是嚴刑可以強迫得出來,「這是教化所成就的」。也不是嚴刑、酷刑所強迫出來的,完全就是靠教化,可見得教化是第一,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。
好,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